王先生本姓馮,弟兄四人,排行第三,出身書香門第,從小過繼給其外祖父王瑞云(淮上名醫,字丹楓)為孫,故改姓王,王叔相自幼進私塾,熟讀四書五經,不久入縣學,選為清政府貢生,后又進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后改名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王叔相一生追求進步,早年追隨孫中山,在美國考察、學習期間參加中國同盟會,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期間,他曾任巡行督辦(相當于今中央政府紀檢監察局主要負責人),因其參加辛亥革命,擁護孫中山國策,中華民國七年被授予二等嘉禾獎章(1912年開始設置,共分9等,授予對國家有重大功獻之人),是著名愛國人士。袁世凱篡國后,妄圖復辟帝制,王叔相因與其道不同憤然辭職,赴歐美考察,后留學法國,專修水利工程,獲法國馬賽水利工程學院水利堤閘工程科博士學位,企求走實業救國之路。北伐戰爭開始后留學回國,在譚延闿司令部任高級參議,少將軍銜,世稱"王將軍",他向譚延闿建議,對北伐戰爭中被俘的軍官,不能無端殺戮,要進行改造和培訓,于是在江西舉辦"安撫軍官訓練團",被譚延闿任命為主任教導官(即校長),對舊軍隊軍官進行訓導和改造,使之重新做人,為中華民國政府所用。之后曾任國民政府水利委員會委員、總工程師等職務。1927年四月"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民黨不斷制造反共暴行,第一次國共分裂,四月十八日蔣介石在南京建立了代表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政府,王叔相先生看破蔣介石伎倆,又憤然辭去公職,回到家鄉創辦實業,繼續走實業救國之路,為民辦實事,創辦保嬰堂藥廠和王氏織布廠,直至全中國解放。
王叔相先生是著名愛國進步人士,是中國共產黨的忠實朋友,他和中國共產黨高層領導人周恩來、李一氓、方毅、曾三、季方等都有很深交往。有一次中共中央華中分局組織部長曾三同志,領導學運,被國民黨特務追捕躲在王叔相家中,王先生與追上門特務周旋,施以銀兩活動,機智掩護才化險為夷,風聲稍息,并在夜間親自把曾三送過王營鎮而北上。抗日戰爭期間,他支持新四軍的革命活動,民國31(1942年)年秋,新四軍皮定均部在淮陰城"大有糧行"賣糧,以籌集軍費購買軍械,被日偽漢奸發覺,情況十分危急,在"大有糧行"的王叔相及時通報消息,留下糧食由其保管,使新四軍往淮陰城內人員得以逃脫,免遭日偽漢奸的毒手。日寇為達到長期侵占中國目的,計劃在中國重要河道上選址建立發電站,供其兵工廠使用,通過漢奸汪精衛介紹,日本水利專家橫兼四郎來到淮陰,將幽居在家王先生帶到日寇駐淮憲兵司令部,要其提供中國重要之河流地形和水文地質資料,面對日寇王先生毫不畏懼地說:"孫中山先生是日本人民朋友,曾說要聯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建設中華,你們侵略我中華,殺戮我人民,平等待我民族了嗎?我怎能把中國水文地質情況告訴你們。"一番義正辭嚴話,使橫兼四郎無言以對,只得作罷,悻悻而去。王先生就是以自己崇高的社會威望和英雄膽識,掩護革命同志,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分憂并作出自己貢獻。民國34年11月,中共蘇皖邊區政府成立,王叔相被選為邊區參議會副議長,因年事已高,再三推辭,只同意任駐會參議員,參政議政。王先生反對國民黨制造皖南事變,制造分裂;反對國民黨炸毀黃河,淹死萬余人,使人民流離失所,不得人心。公開稱贊共產黨軍隊:"何戰而不勝,何攻而不克",歌頌共產黨為人民解放"功德無量"。為此獲罪,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節節敗退,被作為通共分子押往鎮江市,幸得鎮江兩名開明紳士活動,出面擔保,方才獲釋。2005年,在紀念抗戰勝利六十周年之際,李鳳杰同志在《淮安日報》刊登《王叔相情系抗日二、三事》,追憶這位為中國抗戰事業作出貢獻的先賢...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