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過青石板,長東街道三門社區在運河的絮語中醒來。這片占地0.6平方公里的土地,東起清揚路、南至越秀路、西依承德路、北臨和平路,串聯著水韻天成金桂苑、玉蘭苑等小區,以及御碼頭街區、中洲島景區,近萬名常住人口在此安居樂業,似一顆溫潤的明珠,靜靜地守望著里運河畔的煙火日常。
溯源:從門樓印記到歷史長卷
社區的名字里藏著時光的密碼。據東長街老住戶李坤才回憶,其前身為“三門樓社區”——因地處原老浦樓至臧家碼頭路段的第三座門樓而得名,后簡化為“三門社區”。這份地理記憶,恰是社區深厚歷史的起點。
漫步其間,處處可見歲月的沉淀:世界文化遺產清江大閘扼守“漕運咽喉”,見證明清漕運的繁盛;御碼頭曾商賈云集,至今仍回蕩著舊時船歌;仁慈醫院舊址、娃娃井等古跡星羅棋布,每一處都承載著清江浦的古老記憶。這些散落的歷史碎片,融合在一起就是社區獨有的文化底色。
煥彩:文旅交融的活力新篇
“同學們,眼前的清江大閘有兩個閘孔,正前方是清江正閘,北側為清江越閘,它是進入‘清口樞紐’的第一道門檻……”每逢研學季,社區工作人員總會帶領大學生與青少年走進御碼頭,在實地講解中觸摸歷史脈搏。
沿著里運河文化長廊漫步,清江浦樓、記憶館、戲曲博物館等串珠成鏈,北岸的“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御碼頭運河文化美食休閑街區更是點睛之筆。這片建筑群以仿明清臨水建筑為骨,以煙火美食為魂,15580平方米的街區里,紅燈籠映著運河水,勾勒出夜經濟的熱鬧圖景。從“五一”期間江蘇省燈謎文化節上390條燈謎與漢服巡游的碰撞,到借“蘇超”賽事打造的“賽事+美食+文創”消費場景,傳統與現代在此交融共生。
社區還聯動高校,在運河書房開展非遺布貼畫、漕運船創作、文物保護等實踐活動,讓青少年在指尖傳承運河記憶、守護歷史遺產,文旅融合正讓社區的文化名片愈發鮮亮。
宜居:鬧中取靜的幸福底色
歷史的厚重與現代的便利,在三門社區達成了巧妙的平衡。社區地處淮海、萬達兩大商圈之間,既能便捷享受購物、餐飲、娛樂資源,又巧妙避開了商圈的喧囂。周邊醫院、商超、公園一應俱全,交通暢達,生活的便利觸手可及。社區內部,綠植繁茂如天然氧吧,春日繁花、夏日濃蔭、秋日層林、冬日綠意,四季皆景。清晨的中洲公園,太極愛好者伴著晨曦舒展;傍晚的步道上,老人閑談、孩童嬉鬧,鄰里問候的暖意流淌其間,勾勒出“鬧中取靜”的宜居畫卷。
當御碼頭商戶呂女士通過“碼”上議平臺提出天然氣改造建議,社區迅速響應,促成街道首條“無瓶一條街”落地,用協商從根本上化解了安全隱患;黨員中心戶、網格員與物業組成的“線上線下”服務團隊,讓“紅色樓棟”的貼心服務覆蓋每家每戶。治理的溫度,讓宜居從風景變成生活常態、可知可感。
溫情:社區織密暖心守護網
對長者,社區打造“養老不離家”的幸福港灣。社區聯合九如城集團在水韻天成金桂苑西門打造了集日托、全托、助餐、康養護理服務、文化娛樂等為一體的多元化養老服務中心,以適老化設施、專業護理團隊,為高齡、失能老人提供個性化照護;每日三十余種平價營養餐點暖胃暖心,茶室、棋牌室等場所成為“老友俱樂部”,老年合唱團、舞蹈隊在此排練、展演,讓“老有所樂”落地生根。
對孩童,社區搭建成長的樂園。連續兩年開設的暑托班,解決家長看護難題;跳蚤市場、乒乓球賽、非遺體驗、安全講座等活動,讓孩子們在歡笑中成長;大學生志愿者帶來的閱讀、手工課,更添成長的溫度。
對新就業群體,社區是奔波途中的“暖心驛站”。酷暑盛夏,聯合御碼頭美食街商戶與大學生志愿者,用甘甜的西瓜和解暑的綠豆湯給烈日下奔波的外賣騎手送去沁心清涼;聚焦實際需求,定期組織健康義診、法律援助等活動,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
這份覆蓋全齡段的關懷,讓三門社區的溫情更具廣度與溫度,也讓運河畔的家園更顯包容與貼心。
從運河晨霧中的歷史回響,到夜幕下的煙火人間,三門社區以歷史為根、以文旅為翼、以宜居為基、以溫情為脈,在古運河畔書寫著城市現代化的幸福篇章。這里,是居民心中最溫暖的港灣,也是運河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動注腳。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