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清江浦區應急管理局直面企業監管中 “區里管得著但看不全、鎮街看得見但專業弱”的現實痛點,創新構建區鎮兩級協同機制,通過明確職責分工、升級服務模式、健全長效機制,成功打通安全生產監管服務 “最后一公里”,為區域企業安全發展筑起堅實屏障。
協同發力,明確職責分工。圍繞工貿企業安全監管服務,清江浦區應急管理局精準劃分區局與鎮街(園區)的職能邊界。依據省、市應急管理部門及區委區政府工作部署,區應急局牽頭制定全區工貿企業監管服務總體規劃,統籌組織全區監管人員、企業負責人及安管人員的安全知識培訓與專項技能提升課程。
在具體執行中,重點行業領域監管以區局為主導推進,鎮街(園區)全程跟蹤督促隱患整改;專項整治行動實行“區局統籌協調、鎮街(園區)落地執行”的聯動模式;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則采取區鎮聯動、區局主抓的方式。這種“各守其位、各盡其能”的分工體系,既避免了監管重疊,又消除了服務盲區,形成上下貫通的監管服務合力。
靶向賦能,優化指導幫扶。“原來我們對車間沉淀池這類有限空間的辨識一直不到位,多虧服務專班既指出問題,又手把手教我們整改。”某工貿企業安全負責人感慨道。這是區應急管理局創新“監管+服務”模式的生動縮影——在有限空間企業監管中,區局邀請行業專家與鎮街監管人員組建“服務專班”,不僅精準排查出企業存在的有限空間辨識疏漏,更結合生產流程制定個性化整改方案,現場指導企業完善警示標識、配備防護裝備。
這種精準服務的背后,是區鎮兩級的職能互補:鎮街依托網格化管理優勢,完成轄區企業安全狀況“全覆蓋”摸底;區應急管理局則激活“專家庫”資源,針對高危行業、重點企業開展 “定制化”指導。截至目前,已為32家工貿企業解決有限空間管理、特種設備維護等專業性難題,隱患整改效率較以往提升40%。
過細排查,建立長效機制。為避免協同聯動淪為“虎頭蛇尾”,清江浦區建立常態化協作機制:鎮街(園區)發揮“大數據+鐵腳板”優勢,實行網格化巡查全覆蓋,今年已累計排查企業隱患1200余處;區局對重大隱患、復雜問題啟動“提級管理”,針對3家整改難度大的企業開展 “一對一”幫扶,對2起拒不整改案例依法啟動行政執法。
兩級部門的深度協作,正推動企業安全管理理念悄然轉變。如今,“企業每日自查、鎮街每周協查、區局每月核查” 的三級防護網已全面鋪開,轄區企業主動報備安全隱患的數量同比增長 65%,安全生產從“政府推著干”逐步轉向“企業主動抓”。
從車間流水線的安全標識到數據平臺的隱患臺賬,從專家現場指導到網格員日常巡查,清江浦區通過區鎮兩級的 “雙向奔赴”,讓安全生產監管從“被動應對”蛻變為“主動護航”。這種協同機制的創新實踐,不僅筑牢了區域安全發展的根基,更為基層安全生產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鮮活經驗。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