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天,強對流天氣頻頻強勢來襲,給清江浦區帶來了嚴峻考驗。暴雨傾盆、雷電交加,還伴有8 - 10級雷暴大風,城市仿佛被按下了“風雨加速鍵”,而清江浦區憑借一系列舉措,有條不紊地應對這場挑戰。
預警系統率先拉響警報。8月25日23時38分,淮安市氣象臺發布強對流黃色預警信號,26日13時29分又發布暴雨黃色預警信號,14時21分更是升級為暴雨橙色預警信號。8月27日下午13時12分兩次發布暴雨黃色預警信息。區應急指揮中心、應急管理服務中心通過官方網站、社交媒體、短信等多渠道迅速轉發消息,力求讓每一位市民都能提前知曉。社區網格員利用網格群實時推送天氣動態,附上“哪些路段易積水、哪些區域需警惕”的詳細說明,精準到街道、小區。公交車廣播循環播放預警信息,提醒乘客留意出行安全。
應對措施準備工作充分。在汛期來臨前,施工人員就運用先進的管道潛望設備,對城區300公里排水干管進行全面排查,清掏約9000座窨井和雨水井,確保排水管網暢通無阻。清隆橋泵站等16座集水位監控、水質監測、汛期排澇等功能為一體的泵站嚴陣以待。一旦前池水位超過7.5米,泵機迅速啟動,將積水排入里運河,守護城區不被水淹。老舊小區也在改造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鋪設透水磚、打造綠色屋頂、建設雨水花園,增強小區自身的“吸水”能力。
全民參與發揮關鍵作用。社區組織志愿者隊伍冒雨巡查老舊房屋、低洼地段,幫助居民轉移物資、排除隱患。物業工作人員堅守崗位,在小區地下車庫入口堆放沙袋,檢查排水泵運行情況,確保居民車輛安全。企業合理安排員工工作時間,提醒員工注意上下班途中的安全。
未雨綢繆提供有力支撐。城區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注重保護和恢復自然水系,不再隨意填埋河溝,而是對古淮河、里運河的支流進行清淤疏浚,讓水流更加順暢。同時,在低洼濕地打造生態緩沖帶,增強城市對雨水的調蓄能力。
雖然此次強對流天氣來勢洶洶,但在預警、應急、全民參與和長遠規劃的共同作用下,清江浦區有信心、有能力將損失和影響降到了最低。這次經歷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應對極端天氣,不僅要靠硬件設施的提升,更要依靠全社會的協同合作和科學規劃。只有尊重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共處,才能在風雨中為城市筑牢安全防線,讓清江浦區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加從容地應對各種挑戰。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