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區衛健系統推進“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成效顯著,機制運行以來全面激發廣大員工積極主動的“主人翁”意識,提升各單位自主化、動態化開展事故隱患自查自糾能力,實現安全隱患從被動應對向主動發現、源頭治理方面轉變,為筑牢衛健系統安全根基提供有力支撐。
破冰突圍:“吹哨人”制度讓隱患無處遁形
為破解員工“不愿報、不敢報、不知報”難題,區衛健委建立以“主動發現-及時報告-公開獎勵-徹底整改”為模式的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一是報告渠道多元,明確受理報告事故隱患的科室、人員和途徑,靈活采用微信、QQ、電子郵箱等多種受理方式并強調保密制度,消除報告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之憂。二是報告范圍細致,事故隱患報告詳細列明了需要報告的安全隱患類型和標準,確保報告范圍全覆蓋。三是公開獎勵分級,根據報告隱患的風險等級、發現難易度、潛在危害性以及避免損失的大小等,設立了差異化、梯度化的獎勵標準,同時明確獎勵時效、獎勵形式等環節內容。四是隱患整改閉環,對經確認的隱患,明確整改責任單位、責任人和時限,由分管領導跟蹤督辦,確保整改到位并將處理結果同步反饋報告人,形成管理閉環。
成效顯著:全員“安全衛士”,“防護墻”堅不可摧
機制運行以來,區衛健系統迅速掀起“發現隱患、報告隱患”的熱潮,全員安全意識顯著提升。區衛健委利用每月的安全生產例會,加大宣傳發動和推進,定期刊發《典型案例簡報》供各單位學習參考。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積極響應,分別制定“個人比拼,科室對照”獎懲和“零報告科室約談”制度,進一步推動機制運行。一是報告數量與質量雙提升。截至目前,全區共報告事故隱患近百起,發放獎勵金近萬元,隱患發現報告的數量較機制實施前呈現指數級增長。報告內容主要由一線員工發現隱蔽性強的前端風險和潛在疏漏,隱患發現報告的質量得到顯著提高。二是風險防控能力顯著增強。大量潛在的安全風險隱患在萌芽狀態即被識別和清除。淮安中西醫結合醫院員工發現配電房線路燒焦問題,單位及時檢查處置并成功避免了一起火災事故。隱患的提前發現處置,有效防范安全事故的發生,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三是全員安全文化深入培育。一線員工由以往的“旁觀者”轉變為安全管理的積極參與者和“吹哨人”,關心安全、關注安全、主動發現、及時報告已成為一種職業習慣和自覺行動,積極、正向的安全文化氛圍日益濃厚。四是安全管理不足精準發現。通過對各類報告的深入分析,能夠更清晰地辨識出在日常安全生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為制度完善、流程合理和資源配置優化提供了寶貴的“一線視角”和決策依據。
持續深化:打造衛健系統安全文化新生態
區衛健委主任指出:“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的突出成效,進一步證明我們一線員工是保障系統安全最可靠的前哨和基石。這一機制通過“小獎勵”穩固“大安全”,成功激活安全管理的“神經末梢”,不僅有效筑牢安全“防護墻”,更充分調動了全員的智慧和責任心,是落實主體責任、構建“大安全”格局的有力舉措。”
下一步,區衛健委將持續優化機制流程,加大宣傳引導和培訓力度,同時開展“優秀報告單位、個人和案例”評選,用身邊人、身邊事帶動更多人參與,讓“人人都是安全員、個個都是監督員”的理念深植人心,為全區衛健系統高質量發展筑牢安全根基。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