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清江浦區司法局凝聚多方力量,匯集優質資源,“建機制、統力量、推項目”,為促進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順利回歸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建立運行3項機制。以“人員結對”強化正向示范引導,聯合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共建青少年工作職能部門黨員干部結對幫扶機制,綜合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年齡、性別、罪名、成長環境等個別情況,匹配合適的“結對干部”,累計結成幫扶“對子”17個,結伴開展“護苗助成長”“六一送溫暖”“未成年人保護法宣傳”等活動40余次;以“關愛回訪”鋪平成長道路,聯合區人民法院,建立運行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回訪機制,組織案件原審法官定期回訪案件當事人,溝通了解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思想狀態、工作生活、現實表現和監護人撫養、教管責任落實情況,累計開展回訪活動7場次,發放法律書籍20余冊,提出警示意見和成長建議10余條;以“專項督查”提升管理教育規范化水平,聯合區人民檢察院,建立運行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矯正工作督查機制,通過現場查閱工作卷宗、與司法所工作人員座談、約談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等方法,切實掌握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教育矯治工作落實情況,先后提出整改意見4項,均整改落實到位。
二是統籌發揮3方力量。以“部門聯動”織密管理教育網絡,利用政法協同數據平臺,嚴查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夜不歸家留宿賓館網吧、未履行請假手續搭乘高鐵等交通工具外出”等行為,聯動公、檢、法、民政、人社等部門,組織15名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走進法庭”旁聽撤緩案件、“走進高墻”接受實境教育,提供“刑事案件傷害理賠”法律援助1人次,提供“涉貸涉債”法律咨詢3人次,辦理就學外出審批13人次,協助辦理復學1人次;以“社會參與”優化社矯工作隊伍結構,引導發揮專業機構、行業組織在未成年人就業指導、矛盾調解、心理治療等具體領域的特殊作用,同市巾幗律師聯盟、區調解協會以及多家心理咨詢機構、公益服務機構建立常態聯系,安排心理咨詢師、婚姻家庭指導師、矛盾調解員、律師等專業人員在社區矯正中心設點辦公;以“家庭支撐”為教育改造注入“親情因子”,面向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及其監護人開展婚姻家庭專題講座3場次,填補家庭教育理論空白,聯合區人民檢察院、區人民法院、區婦聯、團區委等單位聯發7份《家庭教育指導令》,明確家庭教育主體責任,責令相關監護人接受家庭教育指導。
三是協同推進3類項目。以“社會組織參與調查評估”項目提升評估意見質效,探索實施“社會組織接受委托開展社區矯正調查評估”工作,充分發揮“心理畫像”等專業手段在“排查潛在隱患、探尋真實想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社區矯正機構培訓指導、檢察機關法律監督下,有關社會組織順利完成未成年人審前調查委托13件,意見采信率為100%;以“絲語解惑 暖心助矯”項目化解內心“堅冰”,聯合有關心理咨詢機構,面向全區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提供個案心理輔導、團體活動、損害修復等專業化幫扶,每月每人開展一次“一對一”心理咨詢,每季度開展一次OH卡牌游戲等團體心理活動,累計服務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130余人次,助力疏導負性情緒;以“逆境不屈 心向暖陽”公益志愿服務項目構建有益社會鏈接,聯合“中國好人、省優秀志愿者、省巾幗志愿者”楊玉琴等志愿服務先進個人,定期開辦“道德楷模”講座,傳遞正能量,圍繞“公益宣傳、敬老助殘、捐款捐物”等方向,推進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參與困境兒童助學、孤寡老人關愛服務、助殘義賣等志愿活動,引導他們在“犯罪者”到“助人者”的身份轉變中獲取價值認同、增強回歸自信。
【關閉窗口】